-
胃酸分泌异常
- 胃酸过少或缺乏: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晚期胃癌等疾病会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影响食物消化,未充分分解的食物进入肠道后引发腐败性消化不良,表现为腹泻。
- 胃酸分泌过多:如胃泌素瘤患者胃酸分泌过量,可能直接刺激肠道或导致消化失衡,引发腹泻。
-
胃部手术或结构改变
胃大部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后或胃肠瘘管形成时,胃内容物过快流入肠道,缩短了消化时间,未充分消化的食物直接刺激肠道,导致腹泻。 -
幽门功能异常
幽门松弛或幽门切除术后,肠内容物或胆汁反流入胃,破坏胃内酸性环境,导致细菌过度繁殖,胃酸分泌被中和或减少,进一步影响消化功能,引发腹泻。 -
肠道炎症或肿瘤
肠道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如炎症性肠病)、肿瘤(如结肠癌)等,可能通过炎症反应或肿瘤压迫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导致腹泻。 -
其他因素
包括药物作用(如抗生素、泻剂)、吸收障碍(如小肠切除术后)、食物或化学品中毒等,也可能间接引发胃源性腹泻。
典型表现:
- 大便次数多,晨起或餐后明显,呈糊状或水样,带泡沫和恶臭,含氨量增加(碱性反应)。
- 常伴胃胀、恶心、嗳气等胃部不适,但较少腹痛。
治疗原则:
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调节胃酸分泌(使用抑酸药或胃酸补充剂)、控制感染、调整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等,避免盲目止泻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