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性肾损害的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尿液异常
- 尿量改变:可出现少尿或无尿,即 24 小时尿量明显少于正常范围。少尿指学龄儿童每日尿量少于 400ml,学龄前儿童少于 300ml,婴幼儿少于 200ml;无尿则指每日尿量少于 50ml。也有些患儿可能出现多尿症状,表现为尿量增多。
- 蛋白尿:通过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蛋白阳性,轻者可能仅为微量蛋白尿,严重时尿蛋白含量会明显增加。
- 血尿:肉眼血尿时可直接观察到尿液颜色发红,镜下血尿则需通过显微镜检查才能发现红细胞增多。
- 肾功能异常
- 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这是反映肾功能损害的重要指标,当肾脏功能受损时,血肌酐和尿素氮的水平会超出正常范围。
-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通过相关检查评估肾小球滤过率,若数值降低,提示肾脏滤过功能受到损害。
- 电解质紊乱
- 高钾血症:肾脏排钾功能障碍,导致血钾升高,可引起患儿乏力、心律失常等症状。
- 低钠血症: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乏力、嗜睡等表现。
- 肾小管功能障碍
- 肾性糖尿:血糖正常,但尿糖呈阳性,是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受损所致。
- 氨基酸尿:尿中出现大量氨基酸,可影响患儿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
- 肾小管性酸中毒: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恶心、呕吐、多饮、多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骨骼畸形、肾钙化等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药物引起的肾损害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且患儿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症状的具体表现。如果怀疑小儿存在药物性肾损害,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