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肌梗死(≤45岁)的处理需结合急性期救治、病因干预及长期管理,具体分以下四阶段实施:
一、急性期处理(发病至24小时内)
-
急救措施
-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保持患者静卧,减少心肌耗氧量;
- 嚼服300mg阿司匹林(无过敏史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低血压禁忌者);
- 持续低流量吸氧(血氧饱和度<90%时),监测心率、血压及心电图。
-
再灌注治疗
- 溶栓治疗:发病3小时内优先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次选尿激酶或链激酶;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病90分钟内行急诊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显著降低死亡率;
- 若无法行PCI,溶栓后2-24小时内需转运至可行PCI的医院。
-
药物治疗
- 镇痛:静脉注射吗啡缓解疼痛及焦虑(注意呼吸抑制风险);
- 抗血小板/抗凝: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如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联合低分子肝素或磺达肝癸钠抗凝;
- 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降低心肌耗氧,减少再梗死风险(哮喘、心动过缓者禁用)。
二、病因针对性治疗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占90%)
- 强化降脂: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目标LDL-C<1.4mmol/L;
- 控制危险因素:戒烟(风险降8倍)、减重、管理高血压/糖尿病。
-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占10%)
- 冠状动脉痉挛: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䓬)联合硝酸酯类药物,严格戒烟;
-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保守治疗为主,避免血管收缩药物;反复发作者需血运重建;
- 药物/毒素诱发:停用可卡因等成瘾性药物,对症处理血管炎或凝血异常。
三、并发症管理
- 心律失常:室颤者立即电复律,窦性心动过缓用阿托品,房颤者抗凝;
- 心源性休克:静脉补液维持血容量,必要时使用多巴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 心力衰竭: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限盐。
四、康复期管理
-
生活方式干预
- 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步行);
- 心理疏导,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
长期药物治疗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2个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氯吡格雷);
-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ACEI(依那普利)及他汀类药物终身维持。
-
随访监测
- 出院后1/3/6/12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及心肌酶;
- 高危者每年行冠状动脉CTA或负荷试验评估再发风险。
关键提示
- 时间窗重要性:发病12小时内再灌注治疗可挽救20%濒死心肌;
- 性别差异:女性需警惕SCAD,男性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
- 遗传筛查:早发家族史者建议检测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如FⅡ G20210A)。
(注:实际治疗需结合个体化评估,以临床医生决策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