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蜱虫叮咬并挠破皮后,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处理,避免感染或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一、安全移除蜱虫
-
若蜱虫仍在皮肤上:
- 用酒精、碘伏或氯仿等涂抹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 使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缓慢拔出,避免扭转或硬拽。
- 不要用手直接拔除,以免口器残留体内。
-
若蜱虫已脱落但伤口破损:
- 检查皮肤是否有残留口器,若有需就医手术取出。
二、伤口消毒与护理
-
清洁消毒:
- 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再以碘伏或酒精消毒。
- 若局部红肿,可涂抹抗生素药膏(如百多邦)或低浓度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缓解炎症。
-
避免抓挠:
- 挠破皮可能引发继发感染,可冷敷或外用止痒药膏缓解不适。
三、观察症状与就医提示
-
密切监测身体反应:
- 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能提示蜱传疾病(如莱姆病、森林脑炎等),需立即就医。
- 蜱传疾病潜伏期可达1个月,后续2-4周均需警惕。
-
特殊人群处理:
- 儿童、孕妇或免疫低下者被咬后,建议直接就医处理。
四、预防再次叮咬
-
户外防护措施:
- 穿长袖衣裤并扎紧袖口、裤脚,避免裸露皮肤。
- 在衣物和皮肤裸露处喷洒含避蚊胺(DEET)或氯菊酯的驱虫剂。
-
返家后检查:
- 重点检查头发、腋窝、腹股沟等隐蔽部位,及时洗澡并高温清洗衣物。
五、特别注意事项
- 不要迷信偏方:如烟头烫、涂香油等方法可能刺激蜱虫释放更多毒素。
- 宠物检查:若携带宠物外出,需同步检查其毛发中是否藏匿蜱虫。
若自行处理后仍持续不适,或无法确定蜱虫是否完整取出,建议尽早就诊皮肤科或感染科,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如抗生素、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