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
酶替代治疗(ERT)
通过静脉输注人工合成的酶制剂(如阿加曲班)替代缺陷酶,改善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肝脾肿大、关节僵硬),但无法穿透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效果有限。需终身定期输注,费用高昂且可能引发抗体反应。 -
对症治疗药物
如使用泼尼松控制急性炎症,肾上腺素缓解低血糖等,需结合具体症状调整。
二、手术治疗
针对器官畸形或功能障碍进行干预:
- 骨骼矫正:如脊柱侧凸、关节置换术改善活动能力。
- 器官移植:心脏瓣膜置换、角膜移植等纠正器官损伤。
- 疝气修补:根据病情选择传统或微创术式。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当前根治部分类型黏多糖贮积症(如Ⅰ型、Ⅱ型)的有效方法:
- 最佳时机:建议出生后18个月内进行,可逆转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 优势:通过供体细胞长期提供正常酶活性,改善多器官功能,5年生存率可达97.8%。
- 风险:需匹配供体,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风险,术后需长期免疫抑制治疗。
四、基因治疗(新兴疗法)
针对特定类型(如Ⅱ型、ⅢA型)的基因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 作用机制:通过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细胞,恢复酶活性。
- 进展:RGX-121(针对Ⅱ型)和UX111(针对ⅢA型)在临床试验中显示显著降低疾病标志物(如CSF-HS),改善认知和运动功能,预计2025年可能获批上市。
五、多学科综合管理
- 定期评估:包括酶活性检测、影像学检查及神经发育评估。
- 护理重点:呼吸道管理(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安全防护(防跌倒)及心理支持。
注意事项
- 早期干预:确诊后应尽早启动治疗,延缓疾病进展。
- 个体化方案:需结合基因分型、并发症及家庭经济条件制定治疗计划。
建议患者至专科门诊(如遗传代谢科、血液科)就诊,由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