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久病卧床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由多种慢性疾病或伤残导致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减退,部分或完全需人帮助的一种临床现象。以下是一些可能在老年久病卧床早期出现的症状:
- 身体功能方面
- 运动功能减退:可能表现为肢体力量减弱,行走不稳,容易摔倒,上下楼梯困难,从椅子上站起或坐下时费力,逐渐发展到难以完成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进食等需要他人协助,最终导致卧床不起。例如,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人,早期会出现肢体震颤、僵硬,动作迟缓,随着病情进展,活动能力逐渐下降,直至无法独立行走和生活。
- 平衡能力下降:站立或行走时身体摇晃,难以保持平衡,需要借助扶手或他人搀扶,在不平整路面或狭窄空间行走时更加困难。这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内耳疾病或肌肉力量不足等原因引起,如脑供血不足影响到平衡中枢,或腿部肌肉萎缩导致支撑力不够。
- 神经系统方面
- 认知功能障碍:部分老人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如忘记自己刚刚吃过饭、把物品放在哪里等;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专注于一件事情;执行功能下降,如不能完成复杂的任务或按照指令进行活动;语言表达或理解能力出现问题,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或难以理解他人的话语。常见于老年痴呆、脑血管疾病等患者。
- 感觉异常:可能会有肢体麻木、疼痛、烧灼感或对冷热感觉不敏感等情况。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导致下肢出现麻木、刺痛感,像有蚂蚁在皮肤上爬行,严重时会影响行走,增加跌倒风险,进而导致卧床。
- 心理方面
- 焦虑抑郁: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下降、活动受限,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失眠、食欲不振、自责自罪等。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成为家人的负担,对未来感到绝望,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会进一步影响身体康复和生活质量,使活动能力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 性格改变:部分老人可能会变得脾气暴躁、易怒,或者沉默寡言、孤僻,与以往的性格判若两人。这可能是由于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心理压力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一些患有脑部疾病的老人,可能会因脑部神经受损而出现性格和行为的改变。
- 其他方面
- 消化功能减退: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减少;也可能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这是因为长期卧床使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加上活动量不足,身体代谢率降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下降。
- 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多梦等。身体的不适、心理压力、环境改变以及昼夜节律紊乱等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又会影响身体恢复和免疫力,加重身体的疲劳感和虚弱感,使老人更不愿意活动,增加卧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