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水的水质分析是煤矿废水处理和回用的重要环节。根据矿井水的不同类型和特性,水质分析的项目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以下是矿井水水质分析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 矿井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 1.高矿化度矿井水:特征:主要污染离子包括钙离子(Ca²⁺)、镁离子(Mg²⁺)、硫酸根离子(SO₄²⁻)、碳酸根离子(HCO₃⁻)和碳酸氢根离子(HCO₃⁻),通常表现为中性状态。矿化度一般在1.5×10³mg/L至4×10³mg/L之间,少数情况硬度可达1.5×10⁴mg/L处理方法: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等。中国多采用电渗析法,但耗电较多,处理费用较高
- 2.酸性矿井水:特征:pH值通常在3左右,主要污染物包括各种金属阳离子、酸根阴离子、煤尘、岩尘等,还含有汞(Hg)、铅(Pb)、砷(As)等有毒有害的重金属离子处理方法:采用中和法,以石灰或石灰石作为中和剂。常见的工艺流程有直接投加石灰法、石灰石中和滚筒法和升流式变滤速膨胀中和法
- 3.含特殊污染物矿井水:特征:主要污染物是氟(F⁻)、重金属离子和部分放射性物质。由于国家对含放射性物质的煤矿有严格管制,这类矿井水比较少见处理方法:对含氟水,可用活性氧化铝吸附除去氟;含铁、锰水,通常采用曝气充氧、锰砂过滤法去除;含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水,可采用混凝、沉淀、吸附、离子交换和膜技术等处理方法
- 4.洁净矿井水:特征:所受污染少,主要是地下水,经过简单净化后即可直接用于生产或生活处理方法:可设专用输水管道引出给予利用,作生活饮用水时需进行消毒处理
- 5.含悬浮物矿井水:特征:悬浮物含量较高,水质浑浊,色度明显,多为黑色和黄褐色。主要成分是煤尘、岩尘和胶态氢氧化铁(Fe(OH)₃)处理方法:采用沉淀法在井下或地面去除悬浮物。常见的工艺有混凝、沉淀、过滤等
2. 矿井水水质分析的主要项目
根据《GB/T 37758-2019 高矿化度矿井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导则》,矿井水水质分析需涵盖以下关键指标:
1.pH值:反映水的酸碱程度,影响重金属溶解度和水处理药剂的投加效果
2.悬浮物(SS):反映水体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高浓度的悬浮物会堵塞管道和设备,影响处理效率
3.浊度:反映矿井水的透明度,与悬浮物含量密切相关,影响沉淀、过滤等处理工艺的效率
4.化学需氧量(CODcr):表示矿井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5.电导率:衡量水体中离子含量的重要参数,与溶解性总固体(TDS)密切相关,能够直观反映矿井水的矿化程度
6.总铁(Fe²⁺/Fe³⁺):铁含量过高会导致矿井水具有腐蚀性和色度,影响回用效果
7.锰离子(Mn²⁺):锰含量过高会影响矿井水的口感和颜色,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8.石油类:反映矿井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含量,需严格控制
9.溶解性总固体(TDS):衡量矿井水中溶解性盐类的总含量,影响水的口感和结垢性
10.氯离子(Cl⁻):氯离子含量过高会导致矿井水具有腐蚀性,对金属设备产生损害
11.硫酸根(SO₄²⁻):硫酸根含量过高会导致矿井水具有腐蚀性和结垢性
12.总硬度(以CaCO₃计):反映矿井水中钙、镁离子的总含量,影响水的结垢性
3. 处理工艺和技术
根据矿井水的不同类型和污染物的种类,常见的处理工艺和技术包括:
1.混凝、沉淀、过滤:适用于含悬浮物矿井水,去除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
2.中和法:适用于酸性矿井水,使用石灰或石灰石作为中和剂
3.电渗析法、反渗透法:适用于高矿化度矿井水,去除溶解性盐类
4.吸附法、离子交换法:适用于含氟、含重金属矿井水,去除特定污染物
5.膜技术:如Neterfo极限分离系统,适用于各种进水条件较差的复杂水质,综合回收率可超过90%
4. 矿井水处理的优势
矿井水处理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减少废水排放:避免对地表水系的污染,保护矿区环境。
- 节约水资源:实现矿井水的回用,减少对淡水资源的需求。
- 经济效益:节省自来水费用和排污费,提升矿区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解决矿区缺水问题,改善职工生活条件
结论
矿井水的水质分析是矿井水处理和回用的基础。通过科学的水质分析,可以准确掌握矿井水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为后续处理工艺的选择和优化提供可靠依据。矿井水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助于实现矿井水的资源化利用,推动煤矿行业的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