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小球肾炎,又称为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普遍。这种疾病的典型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蛋白尿:这是膜性肾小球肾炎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大量蛋白尿,甚至达到肾病综合征的标准,即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超过3.5克。蛋白尿的存在通常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导致血浆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通过滤过膜进入尿液。
-
水肿:由于大量的蛋白质丢失,血浆中的白蛋白水平下降,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造成全身性的水肿。双下肢浮肿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面部、眼睑等部位的水肿,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
-
低蛋白血症:伴随大量蛋白尿的是血浆白蛋白浓度的显著下降,这被称为低蛋白血症。它不仅加重了水肿的程度,还可能导致其他系统的问题,如免疫功能下降等。
-
高脂血症:为了补偿因蛋白尿丢失的白蛋白,肝脏会增加脂蛋白的合成,从而引起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形成高脂血症。
-
高血压:虽然早期高血压并不常见,但随着疾病进展,约50%的病例会发生高血压。严重的高血压相对少见。
除了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或并发症,例如血栓栓塞事件。这是因为膜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可以发生在肾静脉,也可以影响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比如脑部、心脏等,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症状可能非常隐匿,起病缓慢,很多患者在初次发现时已经存在明显的蛋白尿和水肿。因此,对于有不明原因水肿或其他相关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确诊膜性肾小球肾炎通常需要依靠肾活检病理学检查,这是确定该病的金标准。通过肾活检不仅可以确认是否存在膜性病变,还能帮助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因,并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针对特定的抗原抗体反应,如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检测,可以帮助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