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核病的药物治疗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原则,核心用药方案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核心抗结核药物
-
异烟肼(H)
- 作用:杀菌效果强,是抗结核治疗的核心药物。
- 剂量:每日5-10mg/kg,根据体重调整。
-
利福平(R)
- 作用:广谱抗菌,可快速降低细菌负荷。
- 剂量:每日10-20mg/kg,与异烟肼联用增强疗效。
-
吡嗪酰胺(Z)
- 作用:对酸性环境中的结核杆菌有独特杀菌效果,预防复发。
- 剂量:每日20-35mg/kg。
-
乙胺丁醇(E)
- 作用:抑制耐药菌株,常与其他药物联用。
- 剂量:每日15-25mg/kg,需监测视力变化。
二、治疗方案(HRZE方案)
-
初治肺结核
- 强化期(前2个月):联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种药物。
- 巩固期(后4个月):改用异烟肼+利福平,总疗程6个月。
-
复治或耐药结核
- 强化期(前3个月):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链霉素(S)或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
- 巩固期(后5个月):延长疗程至8个月,调整药物组合。
三、剂量与用药注意事项
- 剂量计算:所有药物均需根据患儿体重精准计算,避免过量或不足。
- 药物剂型:优先选择儿童专用剂型(如口服液、小剂量片剂),必要时可混合食物改善口感。
- 副作用监测:
- 每月检测肝肾功能(尤其利福平、吡嗪酰胺易引起肝损伤)。
- 链霉素可能引发耳毒性、肾毒性,需谨慎使用。
- 乙胺丁醇需观察视力变化,异烟肼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炎。
四、其他关键点
- 全程管理:家长需确保患儿规律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或减量,否则易导致治疗失败或耐药。
- 支持治疗:发热时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同时保证营养和充足睡眠。
若治疗期间出现皮疹、黄疸、呕吐等严重不良反应,需立即就医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