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一、动脉性肺动脉高压(WHO 第1类)
- 遗传与特发性因素
-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无明确诱因)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如骨形态生成蛋白受体2(BMPR2)基因突变,导致肺血管异常收缩和重塑。
- 家族性肺动脉高压占少数,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疾病相关因素
-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HIV感染、门静脉高压等,通过炎症反应或异常分流增加肺血管阻力。
二、左心疾病相关性(WHO 第2类)
- 左心衰竭或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左心室功能不全)导致肺静脉回流受阻,肺静脉压升高,最终传导至肺动脉。
三、肺部疾病/缺氧性(WHO 第3类)
- 慢性肺部疾病
-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间质性肺疾病等引起肺泡缺氧,触发肺血管收缩和重塑。
- 高原缺氧
- 长期低氧环境刺激肺血管收缩,导致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
四、慢性血栓栓塞性(WHO 第4类)
- 肺栓塞未及时溶解,血栓机化后阻塞肺动脉分支,形成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 非血栓性栓塞(如肿瘤、寄生虫)也可导致类似病理改变。
五、混合/不明原因(WHO 第5类)
- 包括血液病(如镰状细胞贫血)、代谢性疾病、肿瘤压迫肺血管等。
核心病理机制
- 血管收缩与痉挛
- 缺氧、炎症因子(如5-羟色胺)刺激导致肺血管平滑肌异常收缩。
- 血管重塑
- 内皮细胞损伤引发血管壁增厚、纤维化,管腔狭窄。
- 血栓形成
- 血流淤滞或高凝状态促进原位血栓形成,进一步阻塞血管。
- 右心负荷加重
- 长期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大、衰竭,形成恶性循环。
诊断与干预
- 诊断标准:右心导管检测平均肺动脉压≥25 mmHg。
- 治疗:需针对病因,如抗凝治疗(血栓性)、靶向药物(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氧疗(缺氧性),严重者需肺移植。
更多详细病因分类和诊疗方案可参考相关医学文献或临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