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身相关
- 免疫复合物沉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等,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脏的肾小球、肾小管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脏损伤。
- 细胞因子作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炎症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α、白细胞介素 - 1 等。这些细胞因子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肾脏细胞,促进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还可能影响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导致肾脏灌注不足,进一步加重肾损害。
- 血管炎: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会出现血管炎,累及肾脏血管。肾血管炎可导致血管壁炎症、狭窄或阻塞,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引起缺血性肾损伤,还可能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纤维素样坏死,进而影响肾脏功能。
- 药物相关
- 非甾体抗炎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长期或大量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肾脏缺血性损伤。非甾体抗炎药还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
-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一些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金制剂等,也可能对肾脏产生损害。甲氨蝶呤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引起肾损伤;金制剂则可能引起免疫介导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 其他因素
- 肾脏淀粉样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体内的一些蛋白质如血清淀粉样 A 蛋白等会发生沉积,形成淀粉样物质。这些淀粉样物质可沉积在肾脏,导致肾脏淀粉样变,使肾脏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
- 合并症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这些合并症会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增加肾损害的风险。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可引起糖尿病肾病,二者都会对肾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