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状红斑狼疮的形成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遗传因素:本病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中有差异。家系调查显示,盘状红斑狼疮(DLE)患者的一二级亲属中约 10%~20%可有同类疾病的发生,有的出现高球蛋白血症、多种自身抗体和 T 抑制细胞功能异常等。单卵双生发病一致率达 24%~57%,而双卵双胎为 3%~9%。
- 药物因素:药物致病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诱发 DLE 症状的药物,如保太松、金制剂等;第二类是引起狼疮样综合征的药物,如盐酸肼酞嗪(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氯丙嗪、苯妥因钠、异烟肼等。
- 感染因素:有人认为,其发病与某些病毒(特别是慢病毒)感染有关。从患者肾小球内皮细胞浆、血管内皮细胞、皮损中都可发现类似包涵体的物质。同时,患者血清对病毒滴度增高,尤其对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 Ⅰ、Ⅱ 型,EB 病毒,风疹病毒和黏病毒等。
- 物理因素:紫外线能诱发皮损或使原有皮损加剧,少数病例可诱发或加重系统性病变,如预先服阿的平能预防皮损。亦有人认为紫外线先使皮肤细胞受伤害,抗核因子得以进入细胞内与胞核发生作用,发生皮肤损害。寒冷、强烈电光照射亦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 内分泌因素:鉴于本病女性显著多于男性,且多在生育期发病,故认为雌激素与本病发生有关,此外口服避孕药也可诱发狼疮样综合征。
- 免疫异常:一个具有 DLE 遗传素质的人在上述各种诱因的作用下,机体的免疫机能紊乱。当遗传因素强时,弱的外界刺激即可引起发病。反之,在遗传因素弱时,其发病需要强烈的外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