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后需要综合多种药物进行治疗,没有绝对 “最管用” 的单一药物,常用药物如下:
-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一般每天服用 100mg 左右。常见副作用有胃肠道不适、出血等,如出现黑便、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氯吡格雷:适用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通常每天服用 75mg。可能会有出血、皮疹等不良反应。
- 替格瑞洛:能快速、强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患者,可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复合终点的发生率。常用剂量为每次 90mg,每日 2 次。主要副作用包括出血、呼吸困难等。
- 他汀类药物
- 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硬化进展。一般每晚服用 20 - 40mg。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肌肉疼痛等副作用,需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肌酸激酶。
- 瑞舒伐他汀:同样具有调脂、稳定斑块作用。每日剂量为 5 - 20mg。不良反应与阿托伐他汀类似。
- 改善脑循环药物
- 丁苯酞:可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增加缺血区的灌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软胶囊一般每次 0.2g,每日 3 次;注射用丁苯酞通常每次 25mg,每日 2 次。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恶心等不良反应。
- 尤瑞克林:能激活纤溶酶原,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一般每次 0.15PNA 单位,加入 0.9% 氯化钠注射液 100ml 中静脉滴注,每日 1 次。使用时可能会有面色潮红、轻微头痛等症状。
- 神经保护药物
-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减轻脑损伤,改善神经功能。常用剂量为每次 30mg,每日 2 次,加入适量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皮疹等不良反应。
- 胞磷胆碱钠:可促进卵磷脂的合成,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大脑功能恢复。可口服或静脉滴注,口服一般每次 0.2g,每日 3 次;静脉滴注每次 0.5 - 1g,每日 1 次。偶见胃肠道反应、失眠等症状。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还需要服用相应的降压药(如氨氯地平、厄贝沙坦等)、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等)来控制病情,以降低脑血栓复发的风险。同时,在病情稳定后,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一些中药辅助治疗,如丹参、川芎嗪等,也有助于改善脑循环和神经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患者不可自行用药或随意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