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收费管理办法是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维护医患权益的重要制度,其核心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费原则
-
公开透明原则 :通过公示、查询等方式,确保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价格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
合法合规原则 :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价格政策,禁止擅自调整价格或违规收费。
-
公平合理原则 :结合成本、技术难度、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价格,避免价格过高或过低。
二、收费管理措施
-
价格公示与查询
-
通过电子屏幕、公示栏、触摸屏等多种形式公示常用项目及药品价格。
-
设立价格信息查询触摸屏和收费窗口,提供医疗费用明细查询服务。
-
住院患者每日提供“一日清单”,便于核对和监督。
-
-
收费程序规范
-
收费人员需面带微笑、态度文明,主动告知患者收费依据和标准。
-
实行“唱收唱付”,当面点清金额,填写票据时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
严格医保查证手续,防止错账漏账,当日结算上交,杜绝挪用公款行为。
-
-
票据与档案管理
-
票据必须与现金核对一致,按日期、编号顺序使用,作废票据需注明注销原因。
-
建立收费信息库,记录收费内容,便于追溯和审计。
-
三、监督与责任
-
内部监督机制
-
医疗机构负责人对收费工作负总责,财务科等科室定期检查、考核。
-
设立投诉渠道,对患者合理诉求及时处理。
-
-
外部监管措施
-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公立医疗机构进行行业管理,指导价格项目审核与监督。
-
医疗保险机构对医保费用进行实时结算和审核,防范违规行为。
-
四、应急特殊情况处理
-
急救服务收费 :在急救车辆上公示收费标准,任务完成后通过医保或现金结算,保留结算单据。
-
争议解决机制 :建立收费争议调解机制,明确处理流程和责任主体。
五、附则
-
适用范围 :覆盖医疗机构所有医疗服务项目,包括门诊、住院、检查、治疗等。
-
修订机制 :价格调整需经成本核算、市场调研、专家论证等程序,并报相关部门备案。
通过以上措施,医疗机构可规范收费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