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十段线”是2014年新版竖版地图中明确标注的主权主张线,其核心要点及争议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十段线与九段线的关系
-
线段数量与范围调整
十段线在九段线基础上,于台湾岛东部海域增加一段线,形成总长10段的主权标志线。新增的第十段线属于东海范畴,南海部分仍保持九段线核心框架。 -
地图表现形式变化
十段线出现在2014年竖版中国地图中,南海诸岛首次以完整地理形态直接呈现,替代了此前横版地图中作为插图的展示方式。 -
法律主张延续性
十段线延续了九段线的法理基础,即中国对线内岛礁及海域拥有历史性权利,包括主权、管辖权及海洋权益。
二、历史演变过程
- 1947年原始版本:国民政府公布《南海诸岛位置图》,标注11段断续线,覆盖南海主要岛礁和海域。
- 1953年调整:新中国政府删除北部湾两段线,形成九段线标准。
- 2014年升级:发布竖版地图,新增台湾东部段线,十段线正式成为官方表述。
三、国际争议焦点
-
菲律宾的公开反对
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多次声称“不接受十段线”,认为其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的规定,并试图联合德国等国家施压。 -
东南亚国家反应
越南、印尼等国通过双边协议(如印尼与越南就北纳土纳海划界)绕开中国主张,间接削弱十段线影响力。 -
美国立场
白宫明确表示“不承认任何改变南海现状的单边行为”,并支持东南亚国家通过国际法途径解决争议。
四、中国立场与法理依据
-
历史性权利主张
中国强调自汉代以来对南海的开发记录,以及1946年接收日本战败归还南海岛礁的法理事实。 -
国内法与国际法协调
中国将十段线主张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结合,主张对线内岛礁拥有领海、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权利,但对线内水域未主张完全主权。 -
地图标注的技术意义
竖版地图通过十段线强化主权宣示的视觉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以九段线作为南海权益主张的核心依据。
五、争议海域现状
- 资源开发争议:曾母暗沙、万安滩等区域因油气资源丰富,成为中马、中越争议焦点。
- 军事化行动:巴士海峡、马尼拉海沟等战略通道的军事部署,加剧了中菲之间的对抗。
- 国际法博弈: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中国坚持“不接受、不参与”立场,持续推进岛礁建设与行政管辖。
当前十段线争议本质上是历史主张与现代海洋法体系的冲突,其解决路径仍取决于地缘政治博弈与多边协商机制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