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十段线是中国对于南海海域权益边界的一种画法,它由一系列断续的线组成,用来表示中国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的主权和海洋权益主张。这一划界方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当时中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在其编绘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以未定国界线标绘了一条由11段断续线组成的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审定出版的地图在同一位置上也标绘了这样一条线,只是将11段断续线改为9段断续线。
到了2014年6月,中国出版了新的官方地图,这次地图从以前的“横版”变成了“竖版”,并且南海诸岛不再以插图形式存在,南海海域国界也由九段线变成十段线。新增的一段线位于台湾岛东部,实际上属于东海区域,但它的加入使得原有的九段线扩展为十段线。
这十段线的位置如下:
- 第一段:巴士海峡,划分了中国的台湾省与菲律宾北部岛屿之间的水道。
- 第二段:北吕宋海槽,位于台湾岛和吕宋岛之间。
- 第三段:马尼拉海沟,这是中国南海东部、菲律宾西部的一个自然地理分界线。
- 第四段:南沙群岛与菲律宾西南部岛屿之间。
- 第五段:南沙海槽(原名巴拉望海槽),在南沙群岛东南缘。
- 第六段:曾母暗沙的南部地区,在南沙与马来西亚之间。
- 第七段:位于印尼纳土纳群岛的西侧。
- 第八段:靠近越南一侧,位于南沙群岛西北部到越南之间。
- 第九段:西沙群岛到越南东部沿海地区之间。
- 第十段:新增加的这条线划在了台湾岛东部,实际上是属于东海区域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十段线”的提出旨在强调中国对南海及其周边海域的主权主张,但它并未得到所有相关国家的认可。例如,越南、菲律宾等国均对此持有异议,并且在国际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立场。由于南海海域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争议线不仅关系到领土主权问题,还涉及到资源开发、海上航行自由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十段线”的提出和实施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