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抬价格是市场监管部门在特殊时期(如疫情防控期间)重点打击的价格违法行为。了解哄抬价格的判定标准对于执法部门和消费者都至关重要。
哄抬价格的法律定义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六条详细列出了哄抬价格的具体行为,包括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以及利用其他手段哄抬价格。
法律明确了哄抬价格的定义和具体行为,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了执法依据,确保在特殊时期能够有效打击哄抬价格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哄抬价格的具体判定标准
捏造、散布涨价信息
捏造或散布关于商品生产、进货成本、货源紧张或市场需求激增的信息,推高价格预期。例如,虚构购进成本、捏造本地区货源紧张信息等。
捏造和散布涨价信息是哄抬价格的主要手段,市场监管部门通过监测和调查这些信息的来源和扩散范围,可以迅速采取行动,防止价格恐慌蔓延。
囤积居奇
超出正常存储数量或周期,大量囤积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异常波动的商品,经告诫仍继续囤积。例如,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将已生产的产品对外销售。
囤积居奇行为直接导致市场供应紧张,推高价格。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库存和销售的监控,确保经营者合规经营。
其他手段哄抬价格
在成本未明显增加时大幅度提高商品价格,或者成本虽有增加但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利用其他手段哄抬价格,如强制搭售商品、不合理提高运输费用等。
这些手段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扰乱了市场秩序。市场监管部门需要综合考虑经营者的实际经营状况、主观恶意等因素,进行具体认定。
哄抬价格的认定难点
“大幅度提高”和“明显高于”的认定
“大幅度提高”和“明显高于”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经营者的实际经营状况、主观恶意、商品种类和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例如,进销差价率提升超过30%以上被视为“大幅度提高”。
由于市场情况的复杂性,认定哄抬价格存在一定难度。市场监管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案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执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地方性规定的适用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地方性规定,只要不与相关法律法规相矛盾,可以遵照执行。例如,贵州省规定在旅游高峰期、重大节假日期间,客房价格超过此前三十日内同类房型平均客房价格60%的,视为哄抬价格。
地方性规定的制定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地区市场特点,提高执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哄抬价格的处罚措施
行政处罚
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例如,上海某餐饮店因哄抬价格被罚款3635元,并责令其改正。
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可以有效震慑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加大执法力度,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查处。
刑事处罚
情节严重的哄抬价格行为,可以以非法经营罪定罪,从重处罚。根据《刑法》,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事处罚的适用旨在打击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哄抬价格行为,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哄抬价格的判定标准涉及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以及其他手段哄抬价格等行为。认定哄抬价格存在一定难度,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市场监管部门需依法查处,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市场秩序稳定。
哄抬价格行为的法律后果
哄抬价格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可能扰乱市场秩序。以下是哄抬价格行为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
行政处罚
- 责令改正:经营者将被要求立即停止哄抬价格的行为,并采取必要措施恢复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
- 没收违法所得:如果经营者通过哄抬价格获得了非法收益,这些收益将被没收。
- 罚款: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经营者可能面临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如果没有违法所得,罚款金额一般在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情节严重的,罚款金额可高达5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
- 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哄抬价格行为,经营者可能被责令停业整顿,甚至吊销营业执照。
刑事处罚
- 非法经营罪:在特定情况下,如哄抬价格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经营者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情节严重的,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以相应的罚金或没收财产。
如何识别生活中的哄抬价格行为
识别生活中的哄抬价格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捏造和散布涨价信息:
- 经营者捏造生产、进货成本信息并散布,或者捏造货源紧张、市场需求激增等信息,推高价格预期。
- 散布“即将全面提价”“涨价潮”等紧迫性用语或诱导性用语,诱导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提高价格预期。
-
囤积居奇:
- 生产或流通环节的经营者超出正常存储数量或周期,大量囤积市场供应紧张的商品,经告诫仍继续囤积,推高价格。
- 经营者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将商品对外销售,导致市场供给减少,价格上涨。
-
变相提高价格:
- 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强制搭售其他商品,变相大幅度提高商品价格。
- 未提高商品价格,但大幅度提高运输费用或其他不合理费用。
- 在成本未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商品价格,或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
-
其他手段:
- 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操纵市场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
- 通过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手段,误导消费者,推高价格。
-
异常价格波动:
- 在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某些商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且经营者无法提供合理解释。
- 同一商品在短时间内价格大幅上涨,且涨幅超过正常范围。
-
投诉和举报:
- 关注市场监管部门的公告和警示,及时举报涉嫌哄抬价格的行为。
- 通过12315等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反映市场价格异常情况。
哄抬价格与欺诈行为的区别
哄抬价格与欺诈行为在法律上都是不正当的价格行为,但它们在动机、手段和法律后果上存在一些区别:
动机
- 哄抬价格:主要是为了制造市场紧张气氛,利用消费者担心价格上涨的心理,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从而牟取更多利润。
- 欺诈行为:则是通过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目的是骗取他人财物或利益。
手段
- 哄抬价格:常见的手段包括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以及在成本未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价格。
- 欺诈行为:手段更为多样,包括虚假宣传、虚构事实、隐瞒重要信息、以次充好等。
法律后果
- 哄抬价格:根据《价格法》及相关法规,哄抬价格的行为可能会被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
- 欺诈行为:在民事法律上,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在刑事法律上,情节严重的欺诈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面临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