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不连续的处理方法可分为施工缝规范处理、分段施工控制和补强技术措施三类,具体操作如下:
一、施工缝规范处理
-
表面处理
- 清除已凝固混凝土表面的水泥薄膜、松动石子及浮浆层,冲洗干净。
- 对基础表面未振捣密实部分,需用电钻或手风钻凿除松散层。
-
界面处理
- 水平施工缝浇筑前,先铺10~15mm厚与混凝土同配比的水泥砂浆。
- 斜面施工缝需凿成台阶状,垂直缝应涂刷净水泥浆。
- 涂刷与混凝土同配比的水泥浆界面剂,增强新旧混凝土粘结力。
-
强度要求
- 需待已浇筑混凝土强度≥1.2MPa后,方可继续浇筑新混凝土。
二、分段施工控制
-
划分浇筑段
- 将大面积施工区域分割为若干小段,逐块浇筑。
- 需控制单次浇筑量,确保分层厚度≤50cm(插入式振捣器)。
-
时间控制
- 调整施工计划,避免混凝土初凝前未完成连续浇筑。
- 间歇时间一般≤2小时,需根据水泥品种、温度调整。
-
材料辅助
- 使用缓凝剂延长混凝土初凝时间(1~3小时),缓解运输或施工中断问题。
三、补强技术措施
-
结构补强
- 中断浇筑时预留插筋,采用梅花形布置(间距500mm,直径16~20mm)。
- 二次浇筑选用比原混凝土高一级的强度等级。
-
养护要求
- 新旧混凝土接缝处需加强湿润养护,防止收缩裂缝。
-
质量检测
- 振捣时需快插慢拔,确保分层结合密实。
- 浇筑后检查模板、钢筋是否移位,及时修正。
四、特殊情况处理
- 天气中断:如遇降雨导致罐车停运,需优先保障施工缝界面处理,避免浮浆硬化。
- 设备故障:缩短间歇时间,采用串桶或溜管辅助浇筑,减少自由倾落高度(≤3米)。
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解决因施工中断、面积过大或材料供应不足导致的浇筑不连续问题,确保结构整体性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