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低价游是指旅行社或其他旅游经营者以低于成本价招揽游客,并通过不实宣传、强制消费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根据相关规范和案例,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核心表现特征
-
价格异常低廉
旅游产品价格低于当地旅游部门或行业协会公布的诚信旅游指导价30%以上,或低于成本价运营。
-
虚假宣传诱导
通过夸大宣传、虚构政府补贴、免费旅游等手段吸引游客,实际服务与宣传内容严重不符。
-
强制消费陷阱
以“必须购买纪念品”“必须参加购物项目”等方式,迫使游客额外付费,或通过缩短游览时间弥补低价损失。
二、常见操作手法
-
政府补贴/免费旅游噱头
假借政府补贴、免费旅游等名义,未实际提供相应服务。
-
委托不支付费用
组团社将业务委托给地接社,但拒绝支付或支付费用低于成本,地接社则通过强制消费获利。
-
购物回扣链条
通过安排游客购买高价商品或服务,与商家勾结获取回扣,如导游带团进入指定商店消费。
三、法律风险与危害
-
侵害消费者权益 :导致游客自费项目增多(如门票、购物提成等),引发纠纷和投诉。
-
扰乱市场秩序 :不正当竞争手段破坏行业生态,影响正规旅行社生存。
-
损害地方形象 :频繁出现“黑旅行社”“强制购物”事件,影响区域旅游声誉。
四、防范建议
-
核对价格与行程 :对比官方指导价,警惕低于30%的异常低价。
-
拒绝强制消费 :明确拒绝购物要求,保留证据维权。
-
选择正规机构 :通过旅行社资质查询、游客评价等渠道筛选。
当前文化和旅游部门已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对涉及虚假宣传、强制购物的旅行社依法严查,建议游客提高警惕,共同维护健康旅游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