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5上调至1.75
调整背景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了控制跨境融资风险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机制。该机制通过调节宏观审慎参数,使跨境融资水平与宏观经济热度、整体偿债能力和国际收支状况相适应,以控制杠杆率和货币错配风险
调整目的
此次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主要目的是:
- 1.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通过调整参数,进一步完善跨境融资管理机制
- 2.增加跨境资金来源:上调参数后,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在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从而增加跨境资金来源
- 3.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更多的境外资金,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
- 4.稳定汇率: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额度,有助于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促进外汇市场供求平衡,起到稳定人民币汇率的作用
具体影响
1.企业和金融机构:上调参数后,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举借更多外债,降低融资成本,满足更多境外融资需求
2.外汇市场:增加美元供给,降低企业基于正常经营需求的换汇行为对汇率的扰动,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
3.宏观经济:通过扩大利用外资和拓宽融资渠道,便利境内企业和机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政策背景
自2016年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多次调整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以适应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变化。此次调整是在2023年7月20日将参数从1.25上调至1.5后的又一次调整
专家观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上调参数能继续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也表示,此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和拓宽融资渠道,便利境内企业和机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结论
此次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了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稳定人民币汇率,促进跨境资金流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额度,有助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外汇市场供求平衡,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