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是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的一个计算因子,用于确定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
作用:
- 调节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参数越大,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越高,意味着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借用更多的境外资金。
-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通过调节参数,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促进跨境资金均衡流动。
- 控制杠杆率和货币错配风险:使跨境融资水平与宏观经济热度、整体偿债能力和国际收支状况相适应,以控制杠杆率和货币错配风险。
- 稳定人民币汇率: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促进外汇市场供求平衡,对稳定人民币汇率起到积极作用。
跨境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调整
调整目的:
- 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通过上调参数,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额度,拓宽融资渠道。
-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便利境内企业和机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 稳定外汇市场预期:增加境内流动性,特别是外币的流动性,平衡外汇市场供求。
- 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在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时,通过上调参数释放稳汇率信号,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调整历史:
-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建立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最初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为1。
- 2020年3月,为应对新冠疫情,参数上调至1.25。
- 2020年12月,金融机构的参数回调至1。
- 2021年1月,企业的参数下调至1。
- 2023年7月,参数上调至1.5。
- 2025年1月,参数上调至1.75。
最新调整(2025年1月)
调整内容:
- 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5上调至1.75,于2025年1月13日实施。
调整背景:
- 近期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下跌,央行通过上调参数释放稳汇率信号。
- 旨在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缓解汇市美元供求偏紧状况。
- 与近期央行在香港市场大规模发行央票等措施一起,构成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组合拳。
市场反应:
- 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短线走高近百点,升破7.36关口,逼近7.35关口。
- 市场预期保持稳定,交易行为保持理性,外汇市场运行保持韧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跨境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调整对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市场的深远影响。央行通过灵活运用这一政策工具,有效应对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