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针对医院检查报告数字化进程,国内多地及医疗机构已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具体实践和成效如下:
一、数字影像服务普及
-
多渠道获取数字报告
患者可通过扫描报告单二维码、短信链接或医院小程序(如“云影像”服务)查看、下载原始影像数据及报告,无需排队领取胶片。部分医院还提供网页端“智慧客服”协助查询,并支持跨院调阅(如济南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 -
减少物理存储依赖
数字影像采用DICOM格式云端存储,避免传统胶片易损、难保管的问题,同时降低环境污染和医疗耗材浪费。
二、区域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
-
跨机构互认平台建设
- 杭州市通过医学检验检查互认共享平台,实现246家医疗机构93项检验、180项影像结果互认,患者通过“浙里办”App可查询互认项目,减少重复检查。
- 青岛市214家医疗机构互认率达83.3%,2023年累计节约患者费用超384.5万元。
-
实时数据整合与质控
平台通过统一数据接口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检验结果“标识统一、数据同池、秒级共享”,医生诊疗时可智能调阅并引用互认结果。
三、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
-
AI与自动化提升效率
- 北大深圳医院引入AI检验“流水线”,利用气动传输技术30秒完成样本运输,并通过“智慧大脑”实现60%报告智能审核,缩短感染标志物检测时间至145分钟(降幅67%)。
-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过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整合大数据,辅助诊断并优化检查流程,减少人为干预。
-
全流程线上服务优化
上海多家三甲医院推出互联网医院平台,支持复诊患者线上一站式预就诊、检查预约及健康档案共享,门诊预约率提升至69.65%,就诊时间小于2小时的比例达74.3%。
四、患者操作建议
- 确保信息准确:就诊时需预留正确手机号及身份信息,以便接收数字报告链接或短信。
- 主动查询渠道:通过医院官方小程序、区域健康平台(如“健康青岛”“浙里办”)或自助机查询报告,必要时联系登记处核实信息。
当前数字化进程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但通过技术整合与政策推动,检查报告数字化及互认覆盖率正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