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养老保险交 20 年是否划算,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虑,以下是一些分析:
养老金待遇方面
- 基础养老金:养老金遵循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原则。缴费 20 年比缴费 15 年,在基础养老金的计算上,会多一定比例的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例如,在平均缴费指数为 1 的情况下,缴费 15 年可以领取 15% 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缴费 20 年则可以领取 20%。
- 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 20 年,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更多。因为每缴费一个月,都会按照缴费基数的 8% 记入个人账户,所以 20 年的积累会使退休后按月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更高。
回本时间与收益方面
- 回本时间较短:以灵活就业人员为例,假设社会平均工资为 1 万元不变,按照 60% 档次缴费,每月记入统筹账户 720 元,一年 8640 元。60% 档次缴费,平均缴费指数 0.6,缴费一年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是 80 元 / 月,综合算回本时间是 108 个月,即 9 年。而 2023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 78.6 岁,即使 60 岁退休,也能领取 18.6 年的养老金,远远超过回本时间。如果考虑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退休养老金增长等因素,回本时间还会缩短。
- 长期收益稳定:养老金是终身发放的,且每年会随政策上调,相比个人储蓄更稳定,可避免资金提前耗尽的风险,能为老年生活提供持续的经济保障。并且参保人去世后,其遗属还可以领到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这也增加了养老保险的整体收益。
其他方面
- 应对长寿风险: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长寿风险增加。缴纳养老保险 20 年,退休后有稳定的养老金收入,可保障晚年生活质量,不用担心因寿命长而资金不足。
- 保障其他社保权益:在多数地区,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要求长于养老保险,如男性 25 年、女性 20 年。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至 20 年,有助于满足医保退休待遇的缴费要求,同时,也能保障失业、工伤等其他社保权益。
不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让人觉得养老保险交 20 年不划算,比如:
- 经济负担过重: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说,需承担全部缴费,缴费比例一般为 20%,如果收入有限,缴纳 20 年养老保险可能会对当前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 特殊职业情况:一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如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导致身体状况不佳,预期寿命可能较短,或者因职业特点无法连续缴费 20 年,对他们来说,缴纳 20 年养老保险的收益可能无法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