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医保协同医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以下是相关解读:
背景和意义
- 背景:医疗、医保、医药三者紧密相关,共同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近年来,我国医改不断推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不高、医药价格虚高等,需要通过协同医改来解决这些问题。
- 意义:医保是群众看病就医的 “保命钱”,也是医疗服务和医药产品的重要筹资来源。通过医疗医保协同医改,能够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规范医药市场秩序,让群众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更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主要内容
- 政策协同:加强党对深化医改的全面领导,创新跨部门工作机制,使各项改革政策目标一致、措施协同。例如,在制定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时,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确保患者的负担不会因价格调整而增加,同时也要考虑医疗机构的合理收益,以维持其可持续发展。
- 信息联通: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费用一站式结算等业务应用场景为重点,实现 “三医” 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这样可以减少患者重复检查检验的费用和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同时也方便医保部门对医疗费用进行实时监控和审核,防止不合理费用的发生。
- 监管联动:全链条加强监管,形成标准统一、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监管格局。建立健全联合执法、联合惩戒制度,对医药领域损害群众健康权益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严厉打击。比如,医保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联合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对医疗机构的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维护医保基金安全和医疗服务市场秩序。
重点任务
- 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通过集中采购,提高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采购量,降低采购价格,减轻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同时,完善集采制度,加强对集采执行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监督,确保中选产品的质量和供应。
- 深化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促进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引导医疗机构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中心卫生院能力建设,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组织城市医院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基层骨干人才,使更多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较好诊治,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实现分级诊疗。
实施效果和影响
- 降低患者就医成本:通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降低了患者的医药费用和自付比例,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信息联通和监管联动也有助于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减少过度医疗等问题。
- 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在降低价格的同时,也推动了医药企业加强创新和质量管理,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