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经办服务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广大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实际运行中,医保经办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以下将详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医保经办服务存在的问题
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
安康市医保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各县(市、区)进展不平衡,镇村承担机构设置不够规范,专兼职人员不足,业务经费短缺,办公设施陈旧,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还有差距。
基层服务体系的不平衡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参保群众的体验和满意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各级医保经办服务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信息不完整不准确
医保经办工作需要处理大量的患者信息和医疗报销资料,但有些患者提供的信息不完整或不准确,导致经办工作人员难以及时准确地处理报销申请,影响了报销效率,还可能导致医保资金的错误使用。
信息不完整不准确是医保经办服务中的一个常见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需要通过加强信息管理和校验手段,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流程繁琐、耗时长
医保经办工作涉及多个环节,从患者就诊到报销结算,需要经过多次审核、核对等流程,整个流程繁琐,耗时长,群众意见较大。繁琐的流程不仅增加了群众的办事难度,还可能导致办事效率低下。需要通过流程优化和信息化建设,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医保政策碎片化严重
职工医保政策碎片化严重,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调整频繁,全国医保信息平台功能不完善,参保群众使用不习惯,医保管理服务“最后一公里”亟需打通。
医保政策的碎片化和频繁调整增加了经办服务的复杂性和难度。需要统一医保政策,完善信息平台功能,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
改进医保经办服务的建议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组织领导
健全组织机构,把构建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医保领域“放管服”改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重要抓手,定期分析研判,部门协同发力。
加强组织领导是提升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明确职责、加强协同,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推动基层经办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现有人员和设施,整合原分散在社保站、民政所、卫生院等机构承担的医保职能职责,统一设置医保服务站(室)。
基层经办服务体系的建设是解决医保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通过整合资源、统一设置,确保基层医保经办服务的规范性和便捷性。
推动医保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
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医保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设备,统一服务标准,实行“五制(首问负责制、全程代理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四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办事结果公开)、三亮明(亮身份、亮承诺、亮标准)”。
标准化建设是提升医保经办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统一标准、规范流程,确保服务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推动医保经办服务事项下沉
借助全国医保信息平台上线运行,对原有的经办规则、流程“再造”,在经办权限、层级管理方面增设乡镇(街道)、村(社区)模块,将医保政策宣传、参保动员、医保报销台账管理等经办业务下沉至乡镇(街道)、村(社区)。
服务事项下沉是解决医保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将业务权限下放,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保服务。
加强基层医保经办业务人员培训
将基层医保经办业务人员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分批次、逐层级开展经办服务业务培训,重点培训医保政策、业务办理流程和系统操作方法。
加强人员培训是提升医保经办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操作能力,确保经办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医保经办服务在保障群众医疗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基层经办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建设、服务事项下沉和人员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医保经办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广大参保群众的实际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