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5日,山东省临沂市金誉石化有限公司发生了一起液化气罐车泄漏重大爆炸着火事故,造成10人死亡、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4468万元。这起事故被认定为一起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其发生原因和后续处理措施为安全生产领域敲响了警钟。以下是对事故的详细反思:
一、事故背景与经过
时间与地点
事故发生于2017年6月5日凌晨1时左右,地点位于临沂市金誉石化有限公司储运部装卸区。事故经过
一辆液化石油气运输罐车在卸车作业时,因驾驶员操作失误,导致快接接口未能可靠连接,液化气发生泄漏。泄漏持续约2分多钟后,遇到非防爆电器产生的电火花引发爆炸,并迅速引发火灾。事故后果
- 人员伤亡:10人死亡,9人受伤。
- 财产损失:厂区内多辆危险货物运输罐车、液化气球罐和拱顶罐被毁,部分生产装置和周边建筑受损。
二、事故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 驾驶员严重疲劳作业:肇事罐车驾驶员在近32小时内仅休息4小时,且在极度疲惫状态下操作失误,未确保快接接口与罐车液相卸料管可靠连接。
- 非防爆电器电火花:事故现场的电火花成为引爆液化气的点火源。
间接原因
- 安全管理不到位:企业未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程,如未停车静置液化气罐车、未对快接接口进行可靠性检查等。
- 应急管理不足: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未能及时关闭紧急切断阀,导致泄漏持续。
- 设备老化与维护不足:部分管道和阀门老化,未能及时更换。
- 员工安全意识薄弱:部分员工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且未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三、事故教训与反思
企业层面
- 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企业在生产运营中缺乏有效管控,未对潜在隐患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
- 员工培训不足:员工对安全生产规程和应急处置能力缺乏足够掌握。
监管层面
- 监管部门履职不到位:对企业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不充分,未能及时发现和防控事故风险。
- 协同机制不足: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监管效能低下。
四、改进措施与建议
加强安全管理
- 企业需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并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
- 定期开展设备维护与隐患排查,及时更新老化设备。
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 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应对。
- 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全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 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 配备齐全的应急救援设施,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强化监管力度
- 政府部门需加强对危化品企业的监督检查,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
- 提高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企业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五、总结
金誉石化“6·5”事故暴露了企业在安全管理、设备维护、员工培训以及政府监管方面的诸多问题。这起事故提醒我们,安全生产必须放在首位,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执行、完善的监管机制和全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防范类似事故的发生。这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使命。
如需进一步了解事故详情,可参考《临沂金誉石化有限公司“6·5”罐车泄漏重大爆炸着火事故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