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保卫战,又称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激烈攻防战。这场战役从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历时三年,期间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0月)
1939年,日军为了打通湖南和广东的通道,向长沙发起了进攻。中国军队在薛岳的指挥下,采取了“天炉”战法,利用湖南的高温和湿度消耗敌人的体力和物资,同时进行灵活机动的防御作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日军在遭受重大伤亡后被迫撤退。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在正面战场上击退日军的进攻,也是日本在太平洋地区遭遇的第一次失败。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0月)
1941年,日军为了配合太平洋战争的计划,再次向长沙发起了进攻。中国军队在薛岳、彭中华等人的指挥下,继续采用“天炉”战法,并加强了地雷、伏击、反扫荡等手段,有效地阻击了日军的推进。同时,中国军队还利用地形和气候,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攻和反包围,给日军造成了惨重的损失。最终,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施压下,日本政府下令撤退。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在正面战场上实现了反攻和反包围的目标,也是日本在太平洋地区遭遇的第二次失败。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牵制中国对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支援,日本又向长沙发起了第三次进攻。这次进攻是日本在华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共出动兵力30万人。中国军队在薛岳的指挥下,提出了“天炉战法”,彻底破坏道路,在中间地带设置纵深的伏击地区,诱敌深入,将敌围而歼之。经过激烈的战斗,中国军队最终取得了胜利,日军被迫撤退。
总结
长沙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这三次战役中,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及其周边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长沙保卫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