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再循环是指在透析过程中,部分已经净化的血液从静脉端逆流回到动脉端,再次进入透析器进行透析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分为血管通路再循环和心肺再循环两种类型。
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透析时血液流出量不足:当内瘘血流量不能达到透析所需量时,静脉回路中的血液会被抽吸逆流入透析器,形成再循环。
动脉端穿刺针贴壁:如果动脉穿刺针贴壁且方向朝上,会影响血流顺利流出,增大再循环率。
静脉端回流不畅:存在血管解剖异常、静脉狭窄、管路内血栓形成等情况时,会导致血液回流产生湍流,部分血液逆流至动脉端,形成再循环。
血管通路的瘤样扩张:长期使用内瘘时,某区段的内瘘血管可能出现动脉瘤样扩张,导致动脉血流不足,影响透析的充分性。
侧支循环:长期血透会使血管通路周围的侧支血管内径增粗,影响透析效果,导致再循环率增大。
对透析效果的影响
过高的再循环会导致透析效率下降,特别是对尿素等小分子物质的影响较大。减少再循环可以提高透析效率,因此对再循环的检测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问题。
临床意义
指导个体化治疗:测定再循环可以帮助医生对不同透析患者进行处方个体化的制定,适当减少透析时间,增强透析效果。
诊断血管狭窄:再循环率的测定可以作为内瘘功能不良的标志,对血管狭窄的诊断是一项有价值的筛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