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编制取消与招聘编内人员的现象看似矛盾,但实质上是当前公立医院编制改革中的复杂性和渐进性所致。以下从背景、现状和趋势三个方面进行解答:
一、医院编制改革的背景
改革目标
医院编制改革旨在优化公立医院管理机制,赋予医院更大的用人自主权,同时通过动态调整机制解决编制总量不足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改革的重点包括:- 动态核增机制:允许根据医院实际需求灵活调整编制数量,解决编制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 同工同酬政策:推动编内外人员享有相同薪酬待遇,以减少编制内外的不公平现象。
- 去编制化探索:在县级及以上医院逐步取消编制,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激发医院内部活力。
政策方向
国家卫健委多次强调,公立医院编制资源不仅不会弱化,还会通过动态核增机制进一步强化保障,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
二、当前医院招聘编内人员的原因
尽管改革方向是逐步减少或取消编制,但医院仍在招聘编内人员,原因如下:
基层医疗机构保留编制
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吸引力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保障其公益性运行,国家政策倾向于保留编制,并通过提高待遇等措施吸引人才。动态核增机制的应用
动态核增机制允许医院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编制数量。这种灵活性使得部分医院仍有招聘编内人员的空间。政策推进的渐进性
编制改革并非“一刀切”,而是分阶段、分区域推进。例如,县级及以上医院正在探索去编制化,而基层医疗机构则继续保留编制。招聘公告的实际案例
例如,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晋江市医院等机构近期发布的招聘公告中,明确提到招聘编内人员。这表明,在部分地区,编制招聘仍在进行,以应对医院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未来趋势
动态核增机制深化
动态核增机制将进一步推广,成为编制管理的重要方式。医院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编制数量,既满足用编需求,又避免编制资源的浪费。同工同酬政策的落实
编制内外人员的薪酬待遇将进一步统一,以减少不公平现象,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去编制化探索扩大
县级及以上医院将继续探索去编制化,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以提升医院内部活力和效率。基层医疗机构继续保留编制
为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运行,编制资源将继续向基层倾斜,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总结
医院编制取消并不意味着全面停止招聘编内人员,而是反映了编制改革的复杂性和渐进性。通过动态核增机制、同工同酬政策等手段,编制改革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保障医务人员的权益。这一改革进程需要逐步推进,以实现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