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水潭的由来和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积水潭原为元代为了加强大都(今北京)的漕运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后形成的一个巨大湖泊。积水潭在元代曾是漕运的总码头,并且也是皇家的洗象池。从元代起,来自暹罗和缅甸的大象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
积水潭的名字来源有多种说法。清代著名学者法式善经过多方考证,认为“西涯”这个名称实际上就是指今天的积水潭。另外,蒙古语中“海”用来形容广阔的水域,因此蒙古民族把湖泊称为“海”,这也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诗意的表达。
在元代,积水潭是北京城的重要水运枢纽,被称为“大都古海港”。元大都的设计就挨着积水潭,以积水潭东岸为中轴线,建立了中心台、中心阁以及皇宫等建筑。郭守敬在规划元大都时,引泉水至西山脚下,再循西山山麓转向东南,汇集沿途多条小河、山泉,将水引至瓮山泊(今昆明湖),再从和义门(今西直门)北水关入城,汇入积水潭(今西海)。
明朝时,积水潭的部分水域被并入皇城内,失去了漕运码头的地位。明朝建国前,今天的前海、后海和西海以及附近水域统称“积水潭”。明朝将元朝时的城墙南移至现在的北二环,致使积水潭西北部的一部分水系留在城墙外,形成了后来的太平湖。
清末,积水潭西北部的一片水域被一个姓贡的人家“承包”,在此做起了芦苇生意,人称贡家苇塘。解放后,这片苇塘被疏浚挖掘,成了一个清澈的小湖,称为太平湖。
综上所述,积水潭的由来和历史与北京的水运历史密切相关,从元代的漕运总码头到明清时期的贵族文人游赏地,再到现代的著名医疗机构,积水潭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和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