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乐水”中的“乐”读作yào(第四声),而非常见的“lè”或“yuè”,因为这里的“乐”是古汉语中“像……一样”或“喜好”的特殊用法,源自《论语·雍也》的典故。这一读音自宋代朱熹《论语集注》起被权威确认,并沿用至今,成为传统文化中区分词义与词性的典型范例。
-
古汉语词义的特殊性
“乐山乐水”出自《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其中“乐”并非现代汉语的“快乐”或“音乐”,而是动词“像……一样”或“喜好”。北宋《广韵》首次标注其读音为“五教切”(yào),南宋朱熹进一步明确这一读音,以区别于其他义项。例如,“智者乐水”意为智慧之人像水般灵动,而“仁者乐山”指仁德之人如山般沉稳。 -
读音演变的争议
现代汉语中,“乐”的yào音逐渐被lè取代,甚至《新华字典》等工具书未收录yào音。但传统典籍如《汉语大词典》《辞源》仍保留此音,认为其专用于《论语》典故。2006年余秋雨将“仁者乐山”读作lè引发争议,反映了语言“从古”与“从俗”的冲突。 -
文化内涵的深层逻辑
孔子以山水比喻人格,“乐”读yào强调主动效仿自然属性的哲学观。如“水”象征智者的变通,“山”体现仁者的厚重,读音差异背后是儒家对道德境界的具象化表达。若读lè,则弱化了“比拟”的修辞效果。 -
现代使用的建议
在学术或正式场合(如经典诵读、文化讲解)中,建议遵循传统读yào;日常交流中读lè亦无妨,但需明确其本义。类似“叶公好龙”中“叶”读shè,这类读音是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掌握“乐山乐水”的正确读音,不仅是语言规范问题,更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尊重。若想深入体验山水哲学,不妨亲访四川乐山(此地名读lè),感受“仁智之乐”的实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