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不出伏” 指的是处暑节气先至,而出伏在其之后到来,即到了处暑节气,三伏天却还未结束 。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节气规律与气候影响。
- 节气计算与时间关系:三伏天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末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而处暑是立秋之后第 15 天。由于庚日计算及节气时间差,会出现处暑与出伏时间顺序的不同。当出伏和立秋之间超过 15 天,就会出现处暑节气到了但还未 “出伏” 的情况 。
- 对气候的影响:正常情况下,处暑意味着炎热天气即将结束,而三伏天结束后天气也应逐渐凉爽。若处暑不出伏,代表炎热的三伏天延长,副热带高压南撤慢,节气已到处暑,雨季却较多,之后 “秋老虎” 可能来袭,暑气未消,气温偏高 。
- 对农业的影响:在农业生产方面,处暑后秋粮作物基本到生长中后期,需要适宜温度促进籽粒饱满。但处暑不出伏带来的持续高温,可能导致秋旱,影响作物生长;过多降雨又易引发洪涝,损害农作物,导致减产 。
“处暑不出伏” 打破了常规节气与气候的节奏,无论是对人们的生活感知,还是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带来了诸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