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孙思雨案是一起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刑事案件,核心争议围绕DNA证据缺失、司法程序合法性及刑讯逼供指控。案件历时25年未侦破,最终因证据链断裂引发对司法公正的广泛讨论。
-
案件背景与关键争议
1998年4月,5岁女童杜静在濮阳范县失踪,两个月后同村发现一具童尸,家属通过衣物辨认死者为杜静。公安机关立案后,2000年锁定邻居孟祥现为嫌疑人,但其坚称无罪并指控警方刑讯逼供。关键矛盾点在于童尸DNA始终未与杜静匹配,且孟祥现的定罪依赖口供而非物证。 -
司法程序与证据问题
案件历经“八审五判”,孟祥现最终被判12年有期徒刑,但缺乏直接物证支持。公安部2001年DNA检测报告显示“送检尸骨未出结果”,无法确认死者身份。法律专家指出,此案存在“疑罪从无”原则的适用争议,证据不足却仍定罪引发对司法透明的质疑。 -
社会影响与法律启示
案件暴露了基层司法实践中取证不规范、过度依赖口供等问题。孟祥现出狱后持续申诉,推动公众关注刑讯逼供防范机制。2023年《关于进一步规范暂予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的发布,部分回应了此类案件的程序漏洞,强调对证据合法性的严格审查。
此案警示司法系统需强化科学证据链构建,同时呼吁完善未成年人失踪案件的快速响应机制,避免类似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