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是源自战国时期楚国的一对成语,分别代表高雅艺术与通俗文艺的鲜明对比。前者比喻深奥难懂、受众较少的文学艺术,后者指代贴近大众、易于传播的文艺形式,两者共同展现了审美趣味的多元性。
-
典故溯源:成语出自宋玉《对楚王问》,通过“郢中歌者”的寓言揭示艺术接受度的差异——唱《下里巴人》时和者数千,而《阳春白雪》仅数十人应和,凸显“曲高和寡”的现象。宋玉借此为自身不被世俗理解辩护,也奠定了雅俗分野的文化隐喻。
-
内涵演变:从具体乐曲名称(《阳春》《白雪》为古琴名曲,《下里》《巴人》为民歌)发展为文艺评价的通用标准。现代语境中,“阳春白雪”常指学术性、实验性创作,“下里巴人”则涵盖流行文化、大众娱乐,如网络短视频与传统歌剧的对比。
-
现实意义:雅俗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关系。正如文艺创作需兼顾深度与传播力,既要有“阳春白雪”提升艺术境界,也需“下里巴人”满足广泛需求。例如《诗经》中的“风雅颂”便融合了民间歌谣与庙堂乐章。
-
文化启示:审美差异自古存在,但多元共融才是健康生态。当代创作者可借鉴这一辩证思维,平衡艺术性与普及性,让作品既有思想内核又能触达受众。
理解这对成语,不仅能品味古典智慧,更启发我们以包容心态看待不同层次的文化表达——正如生活需要诗与远方,也离不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