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是楚国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提出的音乐审美概念。这两个成语分别代表高雅艺术和通俗文艺,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反映了先秦时期雅俗文化的分野,至今仍被广泛用于形容文艺作品的格调差异。
-
历史典故起源
这两个典故出自《文选·宋玉〈对楚王问〉》,记载了楚襄王与宋玉关于"曲高和寡"的对话。宋玉用"阳春白雪"比喻自己高雅的品格,用"下里巴人"形容通俗的民间曲调,以此解释为何不被世人理解。 -
文化内涵解析
"阳春白雪"原指楚国宫廷高级乐曲,需要专业素养才能欣赏;"下里巴人"则是流传于市井的通俗歌谣,更易被大众接受。这种区分体现了先秦时期艺术审美的层级差异。 -
艺术形式特征
据考证,"阳春白雪"可能是祭祀用的雅乐,演奏复杂;"下里巴人"则是劳动号子或情歌等民间小调,节奏简单明快。二者在演奏场合、受众群体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
后世影响演变
汉代以后,这两个概念逐渐从音乐领域扩展到文学、书画等艺术门类。唐代诗人常用此典,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初为霓裳后六幺"就暗含雅俗对比。 -
现代应用价值
当代文艺评论仍沿用这对概念,但更强调雅俗共赏的重要性。许多经典作品既能保持艺术高度,又能赢得大众喜爱,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
这对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审美概念,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轨迹,也为理解当代文化现象提供了历史参照。雅俗之辨始终是文艺创作需要平衡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