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体现了中医“顺应四时阴阳”的核心养生原则,强调人体需根据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调整养护重点。春夏阳气升发,需助长阳气并防其耗散;秋冬阴气渐盛,需滋养阴精以固守阳气,最终实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
-
顺应自然规律
春夏自然界阳气由弱转强,人体应通过适度运动、保暖避寒、温补饮食(如生姜、韭菜)等方式助长阳气,同时避免过度贪凉耗损内阳。秋冬气候转寒燥,需通过滋阴食物(如百合、黑芝麻)、减少辛辣刺激、早睡晚起等方式收敛精气,润燥固阴。 -
动态平衡的阴阳互根
养阳与养阴并非割裂:春夏养阳需兼顾护阴(如防暑补水),以防阳气过亢;秋冬养阴需适当温阳(如艾灸、泡脚),避免阴寒凝滞。二者互为根基,如《内经》所言“无阳则阴无以化,无阴则阳无以生”。 -
脏腑协同调养
春夏侧重养护肝、心,通过疏肝理气、静心防怒以助阳气升发;秋冬重点润肺、补肾,通过滋阴润燥、保暖避寒以藏精固本。四季均需兼顾脾胃运化,确保气血生化有源。 -
个性化调整
阴虚体质者秋冬需加强养阴,阳虚者春夏需重点温阳;慢性病患者(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问题)需结合节气特点提前防护,如秋冬防燥、春夏防湿。
养生需“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运用这一原则,例如北方冬季干燥需加强润肺,南方长夏湿热需健脾祛湿。坚持顺应四时,方能调和阴阳,提升正气,达到“治未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