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倒春寒是指初春时节气温回升较快,但春季后期(通常为3月下旬至4月)受冷空气影响出现明显降温的天气现象。这一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
时间范围
主要出现在每年立春(约2月4日或5日)之后至立夏(约5月5日或6日)之前,涵盖2月末至4月底的时段。
-
气候特征
-
阶段性温差 :初春气温回升快,但春后受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波动加剧,形成“前暖后冷”的特点。
-
持续低温 :需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且降温幅度显著。
-
-
形成原因
-
冬季冷空气未完全消退,与初春回暖的暖湿气流交汇。
-
地形、海洋调节作用及天气系统(如冷高压控制)加剧气温波动。
-
-
影响
-
农业影响 :对早春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有显著影响,需防范冻害。
-
健康影响 :易引发感冒、呼吸系统疾病等,因人体适应能力较弱。
-
民间说法 :倒春寒与“前春暖,后春寒”的俗语相呼应,形象描述了春季气温的反复变化。
(注:二月倒春寒的界定存在一定争议,部分资料将时间范围延长至4月下旬,但核心特征仍以初春回暖后春后降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