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青粒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综合多个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气象因素
-
高温影响
-
抽穗扬花期高温 :日平均气温超过35℃会导致花粉破裂、花粉管伸长受阻,无法完成受精,形成空壳粒。
-
灌浆期低温 :日平均气温低于13℃时,灌浆停止,籽粒无法充分充实,产生青粒或秕粒。
-
-
低温危害
- 日平均气温低于20℃或最低气温低于17℃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导致授粉失败或形成空壳。
-
极端天气
- 持续阴雨天气或干旱导致光照不足,影响光合产物运输和籽粒发育。
二、营养因素
-
氮肥过量
-
过量施用氮肥(如尿素)导致营养生长过旺,生殖生长受抑制,形成无效分蘖或空秕粒。
-
施肥偏晚或品种选择不当,导致苗峰期过晚,影响花粉受精。
-
-
养料供应不足
- 根系发育不良或叶片光合能力下降,无法满足生殖生长需求。
三、栽培管理因素
-
种植密度过大
- 株间竞争光照和养分,导致下层叶片和穗部发育不良,易出现青粒。
-
管理不当
- 封行过早、灌浆期管理不善(如水分失调、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
四、其他因素
-
品种特性 :部分品种对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敏感,易出现青粒。
-
病虫害 :稻瘟病等病虫害影响光合效率和籽粒发育。
补救措施建议
-
优化温度管理 :灌浆期保持25-30℃,避免极端高温或低温。
-
合理施肥 :控制氮肥用量,避免过量施用速效氮肥,及时晒田控苗。
-
调整种植密度 :保证通风透光条件,避免株间过度拥挤。
-
加强病虫害监测 :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害,减少对生长的影响。
通过综合调控环境条件和科学管理,可有效减少青粒产生,提高稻谷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