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长病、公稻子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种植中常见的病害,其俗称及特征如下:
一、主要俗称
-
徒长病 :因病株细长、茎秆细弱得名;
-
公稻子 :部分地区因病原菌特性或病症表现得名;
-
疯稻子/贼稻子 :早期发现时因植株异常生长得名。
二、病原与传播
-
病原 :由镰孢属镰孢菌(半知菌亚门)和藤仓赤霉菌(子囊菌亚门)引发;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播,病菌潜伏于种子内或附着在种皮表面,浸种时污染健康种子。
三、症状表现
-
苗期症状 :叶片细长、叶色淡黄,茎秆细弱且节间异常伸长,部分病苗死亡;
-
后期症状 :植株徒长、节部弯曲,分蘖减少或消失,穗粒稀疏、不实。
四、危害与防治
-
危害 :单株损失可达5%-50%,严重时导致整穴死亡,降低产量;
-
防治措施 :
-
选用抗病品种,避免在病田留种;
-
种子消毒(如用25%保禾利乳油浸泡);
-
增施氮肥需谨慎,避免刺激病害发展。
-
五、其他名称
部分地区还称其为“白秆病”“恶脚苗”等。
水稻恶苗病的俗称多样,但 徒长病、公稻子 是最为广泛使用的名称,其核心特征为苗期茎秆细长、生长异常,且具有种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