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具体分析如下:
一、病原学特征
-
病原菌
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等镰刀菌属真菌引起,属于半知菌亚门。
-
无性繁殖方式
通过产生镰刀状分生孢子进行无性繁殖,孢子单色无性,聚集后形成粉红色粘稠状结构。
二、病害表现与危害
-
症状
- 苗腐 :种子带菌或土壤病残体侵染,导致芽变褐、根冠腐烂,严重时植株死亡。 - 穗腐 :最严重症状,形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朽,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后期形成黑点状子囊壳。 - 茎基腐和秆腐 :茎基部或秆部变褐腐烂,影响植株支撑能力。
-
危害
严重时导致小麦大幅减产,轻则减产1-3成,重则颗粒无收,且可能产生脱氧雪腐镰刀烯醇等有毒物质,影响品质和食品安全。
三、发病条件
- 气候 :高温高湿环境最易发病,25℃左右温度、相对湿度超过81%时子囊孢子释放加速。- 管理因素 :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氮肥过量等会加重病害。
四、防治措施
-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和光照条件。2. 农业管理 :避免大水漫灌,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病残体。3.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多菌灵、戊唑醇等杀菌剂,必要时配合使用。
小麦赤霉病明确为真菌性病害,需通过综合管理措施进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