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菜是一种具有多重特征的药用植物,其形态特征如下:
一、植物学特征
-
学名与别名
学名为 鼠麴草 ,别称包括佛耳草、寒食菜、绵菜、田艾、白芒草、黄花曲草、追骨风等。
-
植株形态
-
高度 :10-40厘米,属于中等高度草本植物。
-
茎部 :直立或斜升,表面覆盖白色蛛丝状绒毛,质地粗糙。
-
分枝 :通常从基部分枝,较少分枝。
-
-
叶片特征
-
形状 :互生,呈匙形或倒披针形,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
-
大小 :长1.5-5厘米,宽0.5-1厘米,下部叶片呈莲座状排列。
-
表面 :两面被灰白色或黄白色蛛丝状绒毛,触感柔软如绒毛。
-
-
花序与果实
-
花序 :头状花序伞房状或复伞房状,呈金黄色或柠檬黄色,顶生。 - 花梗 :细长,3-5毫米长。
-
果实 :长圆形,成熟时稍有木质化。
-
二、生长环境与习性
-
生长环境 :广泛分布于山坡、田野、果园等地,适应性强。
-
生长周期 :春后萌发,4-6月开花,8-9月结果。
-
对环境要求 :对土壤和气候条件要求不高,但以湿润环境为佳。
三、其他特征
-
食用价值 :清明前后鲜嫩叶片口感最佳,可制作清明粑粑、凉拌菜等。
-
药用价值 :民间称“咳嗽草”,具有抗菌消炎、止咳化痰等功效。
通过以上特征,可较为准确地识别清明菜。若需进一步确认,可结合其分布区域与当地习惯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