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其关于立春的诗词以豪迈豁达的笔触著称,代表作《减字木兰花·立春》是传诵千古的佳作。以下是该词的详细解析:
一、原文与注释
原文 :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释 :
-
春牛春杖 :指古代立春时泥塑的耕牛和犁杖,是农耕文明的象征,体现祈求丰收的习俗。
-
春幡春胜 :春幡是古代妇女戴在头上的饰物,春胜则是春日装饰品,二者合称展现节日氛围。
-
“便丐春工” :祈求春神施惠,让春风唤醒大地,染红桃李。
二、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苏轼被贬海南儋州第二年(1099年)的立春,正值其被贬期间。尽管身处偏远海岛,苏轼仍以乐观豁达的情怀描绘春日美景,展现其超脱境遇的人生态度。
三、艺术特色
-
反复用字 :全词连用7个“春”字(如“无限春风”“岁岁年年”),强化春天永恒的主题。
-
意象选择 :以“春牛”“春风”“桃红”等意象营造生机盎然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
空间对比 :结尾“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将海南荒野与江南春景对比,凸显豁达心境。
四、文学地位
-
被《宋词三百首》收录,是苏轼被贬后最快乐的立春词,展现其逆境中的乐观精神。
-
开创了以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的范式,对宋代婉约词影响深远。
五、相关习俗补充
-
打春牛 :古代立春习俗,通过泥塑春牛祈求丰收,与“牵春工”呼应。
-
戴春幡 :部分文献提到立春时妇女戴春幡驱邪迎春,但更多见于其他诗词(如辛弃疾《汉宫春》)。
通过《减字木兰花·立春》,苏轼不仅描绘了春日美景,更借景寄情,成为宋代婉约词与豪放词交融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