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冬的文言文,综合历史文献与诗词作品,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经典文献记载
-
《晋书·天文志上》
"冬天阴气多,阳气少,阴气暗冥,掩日之光,虽出犹隐不见,故冬日短也。"
该句从天文角度解释立冬后阳气渐弱、阴气盛极的自然现象,以及这种变化对日照时间的影响。
-
《二十四节气歌》(元稹)
"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製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作为二十四节气歌的组成部分,此诗概括了立冬后农事活动调整与自然物候变化。
二、诗词作品赏析
-
李白《立冬》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通过"冻笔"、"寒炉"等意象,展现立冬后寒冷对文人创作的影响,同时流露出闲适心境。
-
陆游《立冬即事二首》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以细腻笔触描绘立冬时节的自然景色,表达对春日将至的期待。
-
王稚登《立冬》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通过"禅灯"与"明月"的意象,烘托立冬夜的孤寂与寒意。
三、其他相关内容
-
农事谚语 :如"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反映古人对立冬气象的观察与生活经验。
-
节气与民俗 :立冬在公历11月7日前后,民间有"补冬"习俗,如炖羊肉、吃饺子等,以抵御严寒。
以上内容综合了节气定义、天文解释及文学创作,展现了立冬在传统文化中的多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