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营养师必备的核心知识要点,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而成:
一、营养学基础知识
-
六大营养素
-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需掌握其功能、代谢途径及缺乏症(如维生素C缺乏导致坏血病,钙缺乏导致骨质疏松)。
-
了解食物中营养素含量,如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肉类、豆类,维生素C多见于柑橘类水果。
-
-
代谢与吸收
-
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机械、化学)和生物(酶促)作用,吸收主要在小肠完成,通过主动/被动转运机制。
-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同时细菌可合成维生素K、B族维生素等。
-
二、膳食设计与指导
-
膳食指南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强调食物多样、粗细搭配,建议每日摄入谷类120g、蔬菜250g、水果200g等。
-
妊娠期需增加热量摄入(每日200kcal),乳母每日分泌乳汁约800-1000ml。
-
-
个性化膳食方案
-
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设计饮食,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糖分,孕妇需补充叶酸和铁质。
-
考虑食物相克(如维生素C抑制铁吸收)和营养互补(如维生素A促进胡萝卜素吸收)。
-
三、营养评估与干预
-
评估方法
-
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如血常规、生化指标)评估营养状况。
-
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如体重过低)、营养过剩或特定营养素缺乏。
-
-
干预措施
-
营养不良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蛋白质、维生素摄入;营养过剩则需控制热量。
-
建议通过烹饪方式保留食物营养(如蒸煮代替油炸),减少加工食品摄入。
-
四、其他关键概念
-
基础代谢率(BMR) :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受体表面积、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女性BMR低于男性。
-
食物热效应 :进食后能量消耗增加现象,脂肪的热效应最低。
-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包括EAR(平均需要量)、RNI(推荐摄入量)、AI(适宜摄入量)、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用于评估营养摄入安全性。
五、实践应用建议
-
烹饪技能 :掌握低温烹饪、合理搭配技巧,避免营养流失。
-
健康监测 :结合体脂率、BMI等指标制定综合营养计划。
以上内容为营养师核心知识框架,实际工作中需结合案例分析、患者随访等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