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其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核心含义
“处暑”由“处”(终止、躲藏)和“暑”(炎热)组成,本义指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暑气终止,天气开始转凉。
二、时间与天文特征
-
公历时间
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具体日期需根据太阳到达黄经150°的天文观测确定,可能前后浮动1-2天。
-
农历定位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紧随立秋之后。
三、气候特点
-
气温变化
大部分地区高温天气逐渐消退,但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可能因地形影响仍现短暂高温(秋老虎)。
-
降水规律
除华南、西南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降水减少,华北、东北等地需防范干旱对秋播作物的影响。
四、农事与生活影响
-
农业生产
处暑是秋收前的关键时期,稻谷渐黄,瓜果成熟,需做好收获准备。
-
养生建议
此时气温波动较大,建议根据天气调整衣物,预防感冒,同时注意补充水分。
五、相关谚语
-
“一场秋雨一场寒” :处暑后降雨可能带来降温。
-
“秋老虎” :初秋仍可能出现的短暂高温天气。
处暑不仅是自然气候的转折点,也反映了农耕文明的智慧,提醒人们顺应节气调整生产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