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地区的毒蛇种类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该区域的毒蛇包括:
一、常见毒蛇种类
-
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中国最北的毒蛇,分布于贵州山区和丘陵,以啮齿动物为食,毒液含神经毒素,可致呼吸困难、心脏衰竭。被咬后需立即就医。
-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
又称五步蛇,常见于低山地带,毒液含血液凝固酶和肌肉破坏酶,引发出血、溶血等严重症状。被咬后需紧急止血并治疗。
-
金环蛇(Elaphe radiata)
头部有明显黄色或橙色环纹,夜行性,以哺乳动物和鸟类为食。毒液含神经毒素和肌肉破坏酶,可导致呼吸衰竭。
-
烙铁头(Ovophis monticola)
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高山地区,毒液成分与尖吻蝮类似,但毒性较弱。被咬后需控制活动并就医。
-
银环蛇(Bungarus chrysaetes)
背面黑色带白横纹,毒性较强,神经毒素可引发肌肉痉挛。被咬后需迅速就医。
-
舟山眼镜蛇(Naja naja var. caoxiensis)
体型较大,毒液含神经毒素,可导致瘫痪。多见于山区水域附近。
二、其他毒蛇
-
华珊瑚蛇(Trimeresurus corals) :分布于福建与贵州交界,毒液具神经毒性。
-
短尾蝮(Crotalus corals) :体短粗,尾尖棕黑色,毒液致溶血和休克。
三、注意事项
-
防范措施 :野外活动需避免进入蛇类栖息地,穿着长裤和长靴,使用驱蛇剂。
-
应急处理 :被咬后保持冷静,避免剧烈运动,尽快联系医疗机构进行抗蛇毒血清治疗。
以上信息综合自高权威性来源,若需进一步确认具体种类,建议联系专业爬虫机构或科研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