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发热需根据体温程度采取阶梯式治疗:38.5℃以下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冷敷、温水擦浴;超过38.5℃需结合退烧药(如布洛芬),并警惕脱水风险。
-
物理降温优先
体温≤38.5℃时,用冰袋包裹毛巾冷敷额头、腋下等大血管处,或温水(34-36℃)擦拭全身。多喝温水促进排汗排尿,饮食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油高脂加重负担。 -
药物干预关键点
体温>38.5℃或伴随头痛、乏力时,按医嘱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儿童、孕妇避免阿司匹林,老年人慎用酒精擦浴。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需就医,排除感染或热射病等急症。 -
特殊人群差异化处理
儿童发热超过38℃且有惊厥史需立即用药;老年人基础体温升高1℃即应干预,首选物理降温并监测脱水;热射病患者需快速转移至阴凉处,用冰袋降温并紧急送医。 -
环境与生活习惯调整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空调直吹。发热期间减少活动,穿着宽松衣物。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瘦肉),增强免疫力。
高温发热治疗需动态观察,若自行处理无效或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急促,务必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