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耳道潮湿容易引发真菌感染,保持干燥、规范用药、避免掏耳是关键。真菌性外耳道炎典型表现为耳痒、分泌物异常(白色/灰黑色絮状物)和耳闷,需及时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滴耳液)治疗,同时纠正潮湿环境和不良习惯。
- 快速干燥耳道:洗澡或游泳后,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朵20cm吹干,或侧头单脚跳排出水分。避免棉签深入擦拭,以免将真菌推入深处或损伤皮肤。
- 针对性用药:确诊后使用抗真菌滴耳液(如硼酸滴耳液),头侧仰滴入并保持10分钟,每日2次,持续2-4周。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抗生素。
- 停止错误清洁:频繁掏耳会破坏耳道酸性保护层,棉签、挖耳勺等工具可能携带病菌。耳屎(耵聍)能抑制83%真菌生长,无需过度清理。
- 环境与习惯调整:减少入耳式耳机使用(表面菌落数可达马桶圈17倍),选择透气硅胶耳塞;南方高湿地区可每周用茶树精油棉片擦拭电子设备。
- 增强免疫力:湿热体质者少吃辛辣海鲜,多饮赤小豆水;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真菌滋生。
若耳痒持续3天以上或出现流脓、听力下降,务必就医。梅雨季耳道护理重在“少干预、多干燥”,别让潮湿成为真菌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