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确实容易引发困倦乏力,主要与高湿度抑制汗液蒸发、褪黑素分泌紊乱以及脾胃受湿邪影响有关。潮湿闷热的环境会阻碍人体散热,导致代谢减缓;持续阴雨光线不足则扰乱生物钟,引发嗜睡;而中医认为“湿困脾阳”,直接削弱能量转化功能,形成“懒散—湿重”的恶性循环。
-
环境因素加剧疲劳感
梅雨季空气湿度常达80%-90%,汗液难以蒸发会降低散热效率,迫使身体代偿性降低代谢率以维持体温,从而产生持续性疲惫。低气压环境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进一步加重困倦。 -
生物钟与情绪的双重干扰
阴雨寡照使褪黑素分泌异常,既影响夜间深度睡眠,又导致日间情绪低落。研究显示,湿度>70%时,大脑松果体功能易失调,出现“睡不醒、动不了”的倦怠状态。 -
中医视角的湿邪困脾
脾脏喜燥恶湿,梅雨季内外湿交加会阻碍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引发“湿邪内蕴”典型症状:舌苔厚腻、食欲差、大便黏腻及四肢沉重。年轻人若长期贪凉饮冷,会加重脾虚湿滞。
应对提示:每日午间小憩20分钟弥补睡眠质量,用薏米赤小豆粥替代冷饮健脾,室内放置除湿机保持湿度≤60%。若舌苔持续白厚伴乏力,可艾灸足三里穴促进湿气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