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是一种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表现为身体各部位的疼痛但找不到明确器质性病因,常由心理压力、神经生物学失调、社会环境刺激及人格特质等因素引发。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疼痛感,但经过多次医学检查却无法发现相应的生理病变。这种疼痛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常见部位包括头部、背部、腹部、关节等,疼痛性质多样如刺痛、灼烧感或钝痛,且症状可能随情绪波动加重。患者通常过度担忧自身健康,坚信疼痛源于严重疾病,即使医生解释检查结果正常也难以消除疑虑,常伴随焦虑、抑郁或失眠。
这种疾病的成因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心理层面,长期高压、焦虑或抑郁情绪可能导致躯体对疼痛的感受被放大;神经生物学方面,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或多巴胺异常可能影响疼痛信号处理;社会环境中,生活事件、职场压力或家庭矛盾可能诱发症状;人格特质上,敏感、内向或完美主义倾向人群更易受影响;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缺乏运动或饮食紊乱可能削弱身体应对压力的能力,间接加剧症状。
治疗需综合手段介入。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训练)帮助患者修正错误认知,减少对疼痛的过度关注;必要时辅以药物缓解焦虑或抑郁。患者也应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以增强身心韧性,同时避免过度医疗检查加重心理负担。若出现类似症状且长期治疗无效,建议及时寻求精神心理科专业评估,避免延误病情。